《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世·纪

协同创新 聚力“石油替代”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11年已达到55.6%。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同时,石化行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为人诟病。

  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煤炭和非传统油气及生物质资源却非常丰富。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石油替代”,从而改善污染现状,成为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8月13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上海成立并启动运行。中心主任辛忠介绍,选定这一方向经过了多次讨论研究,既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辛忠介绍,中心成立于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中,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第一步,旨在汇聚创新要素,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形成跨单位、跨系统、人才有序流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建成国际一流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辐射平台。

  中心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将以非石油原料替代石油生产大宗化学品为战略目标,在以天然气、煤、生物质等非传统原料生产大宗化学品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工作。

  多年发展,华东理工在化工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成果,其化学工程学科也跻身全球前列,且在多年前就与协同高校、企业等建立了人才培养、交流和研究的合作关系。种种积累,为华东理工在中心筹备、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打下基础。而中心的建立也促进了华东理工在学科、人才和科研上的三位一体发展,必将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更重要的,协同中心最大化整合了国内石化行业的优势资源,建立了战略联盟,有利于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有利于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有利于实现领域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辛忠强调,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在已经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协同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协同中心围绕技术路线图,已经建立了合成气与碳一化工、合成气天然气净化与分离、烯烃芳烃、高性能合成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大型化工过程装备设计及系统集成优化等六大平台,构成了完整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

  在机制体制方面,协同中心采用跨学校、多学科、协同、开放、流动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和行政决策与运行体系;通过全球招聘科研及管理人才,组织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推行了以实质贡献为依据的分类定向考核制度;建立了人才双聘、流动、竞争、淘汰、转移的机制;实行了按需招生、在线培养、过程选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目前,协同中心运行情况良好,现正加快落实PI团队负责人的招聘工作,尽快建立以煤、非常规天然气和生物质替代石油生产化工产品的技术体系。